|
中医药医疗救治工作 三方面发挥中医作用做好中药供应保障本报讯 (记者李 娜)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1月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中医药医疗救治工作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对中医药作用发挥和防治准备工作进行了介绍。 黄璐琦介绍,中医药在抗疫“中国方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对患者分层干预,当前,流感、感冒、新冠交织在一起,患者对症选择使用中药,居家进行治疗,能有效减轻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挤兑风险和压力。二是中医药在治疗中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对于轻型、普通型患者,中医药能缩短病毒清除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缓解临床症状,对于有可能转重的患者,及早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也可降低转重率。三是在康复阶段,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咳嗽、乏力、出汗等症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黄璐琦表示,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医药在防治准备工作上,一是做好药的准备,在指导各地做好相关中药储备的同时,印发《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推荐70个中成药供群众居家治疗使用,鼓励各地制定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中药协定处方,允许相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千方百计扩大中医药的供给。二是做好医疗方面的准备,迅速扩充中医救治的医疗资源,加强中医医院的发热门诊、急诊、肺病科、ICU等科室的建设,目前全国二级以上中医院都设置了发热门诊,扩容了ICU床位。统筹使用设施设备和调配医护人员,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能。 同时,立足“供”“需”两端,多措并举做好中药供应保障工作。在“供”的方面,一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点中药的保障供应,配合工信部建立医疗物资生产保供的日调度机制,提供了相应需求清单,统一调度重点医疗物资保障品种,摸清产能产量,推动企业稳产达产、扩能增产。二是推动多元化中药产品供给,《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针对不同症状推荐多种可用中成药。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防治方案、用药指南和指引,扩大中药选用范围。推动支持中医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加强院内制剂、协定处方的生产供应,加强中药汤剂的使用。三是要求中国中药协会根据国家和各省所制定的防治方案、用药指南和指引,以“保供应、保质量、稳价格”为重点,制定抗疫中药“两保一稳”清单,发布行业自律公约,保证中药的生产。四是密切跟踪中药材市场情况,尤其是抗疫中药材品种的供应和价格情况,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建立起来的方法和技术,科学研判抗疫中药材的蕴藏量,引导中药企业保持合理库存,做好原料储备,保证中药的供应和生产。在“需”的方面,重点围绕着科学用药、儿童用药等当下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解读,加强用药指导,为老百姓选药、用药提供科学指导。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