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春潮涌
详细内容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春潮涌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春潮涌
本报记者 李芮

2019年金秋的北京,“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铿锵话语从全国中医药大会的会场传向神州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殷切关怀和谆谆嘱托,在万千中医药人的心间久久回响。

党中央、国务院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工作的专门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中医药大会。振奋人心的大会、催人奋进的意见、掷地有声的重要指示,注定在中医药发展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穿越千余个日夜,巨变的“种子”在杏林深深扎根。四年来,诸多高位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频出,中医药发展活力迸发,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发展的热切期盼与日俱增,中医药振兴发展跑出“加速度”。

东风唤得春潮涌。如今,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中医药人正以更大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将宏伟蓝图化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干实效。

扬“干劲”:同题共答汇聚磅礴合力

五月的河北石家庄,春意盎然。

正在石家庄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听取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察看医药产品展示,了解药品研发生产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意味深长,不仅彰显出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更饱含了对中医药在守正创新中展现更大作为的殷殷期许,极大地提振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士气。

四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高位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落地落实,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全面加强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前所未有。

担子落得更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各部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力度前所未有,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落地的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等政策文件陆续印发,聚焦中医药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逐一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步子迈得更稳了。各地紧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统筹规划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促进本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务实措施。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个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势头强劲,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建设方案、制定年度任务、释放改革效能。江西、贵州、湖北、甘肃、山西等多省份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中医药工作,为事业发展把脉问诊。各地印发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医药投入保障措施不断加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类)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全国铺开。

特别是历经疫情大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和亮点,中医药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全过程,探索形成了“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方药,《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依然好使、管用成为社会共识。

针对中医医院特别是基层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硬件条件不达标、防控能力薄弱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组建了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33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了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33个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覆盖所有省份。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组数据,直观地呈现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的积极成效: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具体举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多地加强省级中医药工作领导机构,充实中医药管理人员力量,中医药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建成超4万家基层中医馆,99%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共批准中药新药品种23个,中药饮片抽检合格率从88%上升到98%。

截至2022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8万个,中医类医院5862个,床位数125.8万张,总诊疗人次12.3亿,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91.9万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有“闯劲”:鲜活经验激发澎湃动能

点燃艾条,对着穴位细细施灸,患者的病痛大大减轻。在江西,从三甲医院到村卫生室,每天前来接受热敏灸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作为江西省中医药原始创新成果,江西大力支持热敏灸发展,单独设立热敏灸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完善价格支付政策,将认定的医疗机构热敏灸医疗技术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袅袅艾烟不仅带走了病痛,更为患者节约了就诊的费用。

这一幕,正是江西省着力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四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纵深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关切问题,敲定中医药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不断积聚发展动能。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指引下,无数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鲜活经验涌现出来,综合改革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潜力,迎来了累累硕果。

“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机构改革同步推进,卫生健康委(局)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主要负责同志兼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马立新一言道出山东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的硬招实招。

四年来,多个省份通过设立副厅级中医药局、在省卫生健康委加挂牌子、强化管理职能、提升领导规格、增加内设处室和人员编制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份设立副厅级中医药局,15个省份在卫生健康委加挂牌子,中医药管理体系更为健全。

在浙江,数字化赋能中医药服务提速中医药综合改革的步伐。“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于2022年初全面启动,在全省范围规范中医病证、中药饮片数字编码,统一中医病历处方格式,提供中医线上问诊和代煎配送查询服务,汇集、分析全省中医寻医、问诊、用药、疗效信息,现已覆盖80家中医医疗机构,不断提高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获得感。

“在‘浙里中医’数字化监管平台的‘中医处方一件事’界面,我们可以掌握全省中医药整体情况,及时对医疗机构的处方进行监管,起到分析和预警作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传承创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是中医药综合改革的关键发力点之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门诊楼打破外科、内科两大类科室的界限,进行了重新分布和规划。围绕疾病单元设置,打造了胃肠疾病诊疗区域、泌尿系统疾病诊疗区域、脑血管疾病诊疗区域、心血管疾病诊疗区域及代谢性疾病诊疗区域,促进中西医协同、多学科合作。

“心脏支架手术后,我一直吃中药调理改善,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是好,我现在身体比之前好多了。”王老伯告诉记者,“岳阳医院看病很人性化,我在西医心内科复查好后,就到旁边的诊室看中医心病科把脉开方,常规的心电生理检测功能区也在旁边,不用跑来跑去,看病非常方便。”

如何从供需双侧撬动中医药发展活力?医保杠杆是关键一招。山东省威海市在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基础上,统筹推动“医技、医价”改革,探索出中医医改“五医联动”模式,通过开展中医日间病房、改革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创新中药药事服务、探索“以技定价”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等,让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得到实惠。

在广东,中医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动力。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内地注册审批流程。以香港首家中医医院、政府中药检测中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为载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港澳中医师在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执业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支持港澳年轻一代到大湾区执业创业。将港澳中医师纳入“全国名中医”和“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促进港澳地区融入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和创新发展格局。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岐黄工程的引领带动下,一支“中”味更浓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中医药人才红利不断释放。2022年,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中国工程院在院士增选中单列中医药组、单列计划,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6名。长效激励机制正成为激活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活水源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调整为周期性表彰项目。

“九年本博连读,全国招15人……”2020年7月,首届“屠呦呦班”招生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屠呦呦班的“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无疑是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大胆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让中医药院校的“大师班”成了高考志愿中的“香饽饽”。“对中医有信心,对中医思维有信心。”谈及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就读的学习收获,学生凌利如是说。

同时,“西学中”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西医如何学习中医?一要信,心存敬畏,兼收并蓄;二要学,系统学习,融会贯通;三要用,学以致用,用‘中’理解。”张伯礼院士的谆谆寄语激励着一批批德业双修、中西医贯通、医研兼通的“西学中”优秀人才。据统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引导各地开展不同层次的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项目196项,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专业人才14万余人次,为临床深入开展中西医协作、患者得到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奠定基石。

四年春风化雨,一系列传承创新发展举措带着感情推进、带着温度落地,向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标加速前进。

守“韧劲”:多向发力为人民谋幸福安康

农闲时节,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涧溪镇鲁峰村卫生室里艾烟升腾,乡村医生柏长峰在治疗床间穿梭,时不时为患者捻针、调整艾灸盒的位置。

在明光,和柏长峰一样的乡村医生不在少数。村镇有中医,处处用中医,已成为明光市基层中医药卫生工作的真实写照。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安康。群众看中医、吃中药满不满意,是衡量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标尺”。

四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2022年,能够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9.5%,乡镇卫生院占99.4%。建设了143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将近3000名乡村医生纳入传承工作室继承人, 依托现有机构建设31个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并联通基层中医馆,为中医馆提供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服务。目前平台共接入中医馆1.4万余家,注册医生3.7万余人,累计接诊病人1283万人次。中医成了群众社区生活的好“邻里”。

“快秋收了,我来村卫生室中医阁给身体做一次‘检修’。”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新立乡边家店村54岁的村民杨丽波患有肩周炎,从家到村卫生室只有几步远,每次有小病小痛,杨立波都会到村卫生室中医阁看看。入秋以来,新立乡边家店村卫生室中医阁患者格外多,大家表示,离家几步路的中医阁让自己感到安心。

“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推动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同时加强中医馆中医医师配备,通过完善基层中医医师发展政策、改善待遇等,提升中医馆岗位的吸引力,引来人、留住人。

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60多岁的余贻德是一位能中会西的全科医生。虽然没有赶上高级职称评选就退休了,但备受群众喜爱的他又被卫生院返聘,成为名医工作室的一名专家。他的同事则顺利晋升,成为了卫生院第一个拥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同里镇卫生院,中医师中有3人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还有一人在读博士。医生们还可通过名医工作室和医联体单位“师带徒”跟师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加快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四年来,20所中医医院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范围,27个中医项目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沪赣中医专家携手合作成了常态,全力解决革命老区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去年10月,江西省樟树市樟帮一条街义诊现场人头攒动,前来求医的居民阮国平第一次见到了龙华医院江西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徐燕。徐燕热情地为阮国平看病,并为他开了中药。此后,徐燕多次在南昌为阮国平复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阮国平的病情显著好转。他感慨地说道:“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海专家的服务,真是太好了!”截至今年2月,上海龙华医院派驻的专家累计接诊门、急诊疑难杂病患者3752人次。

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方便了群众就医,降低医疗费用,吸引更多的群众留在基层,助力了“大病不出县”“首诊在基层”目标的实现。

强“拼劲”:中医药昂首走向世界舞台

10月12日,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揭牌仪式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隆重举行。“中柬中医药中心的揭牌既是中华文化和高棉文化的又一次美丽邂逅,也是中柬传统医药领域合作新的里程碑。”正如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所说,文化成为中柬两国百姓民心相通的桥梁。

去年3月,中医援柬抗疫专家组出征柬埔寨,开启中医药“国家队”援外工作先河。依托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为基地的中医援外项目,医疗队队员们组建起柬埔寨公立医院第一个政府合作框架下的中医门诊。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医门诊的好口碑在当地人中相传开来,针灸科预约变得“一号难求”。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亮眼表现吸引了国内外对中医药的关注,我国向29个国家派出中医专家协助抗疫,公开发布多语种版新冠中医药诊疗方案,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四年来,中医药纳入多个政府间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了一批中医药国际传播品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传统医学教育合作迈出坚实步伐。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一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

如何让中医药抗疫经验更好地走出国门,被世界医学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道出关键一招,“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作为重中之重,着力研究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系统对一批重点病种开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产出一大批诊疗规范、临床新药和高级别临床证据,不断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目前,中医药领域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6个,持续深化40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36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加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筛选出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发布并推广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优势不断彰显,并推动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搭建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成为全球首个以传统医学为主题的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外国运动员们身上的火罐印格外吸引眼球。比赛期间,亚运村综合门诊部的中医推拿门诊基本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在运动员们之间口口相传。同时,亚运村主媒体中心的中医药文化体验馆也吸引了各国媒体工作人员前来慕名体验。

近年来,在大型国际活动中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已经成为“标配”。四年间,在多部门协同推动下,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成效显著,中医药文化不断“出圈”,中医药文化的触手遍及乡村、校园、机关、社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从2019年15.62%提升至2022年22.56%。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指引下,万千中医药人一点一滴的坚持努力、日积月累的不懈奋进,终将推动中医药造福人民安康生活的愿景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杏林四君子(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出版:光明中医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3-8914      CN11-1592/R
名誉主任委员:邓铁涛  社长:范竹雯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李杨      副社长:郑绍明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电局   邮发代号:82-525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代号:BM4470


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