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

首页 >> 新闻动态 >> 以学术争鸣探中医理论之源头
详细内容

以学术争鸣探中医理论之源头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深刻阐明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是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它们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如何用中医药学这把钥匙去打开中华文明宝库之大门,有一群人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19年10月,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内绽放出中医药理论学术的光芒,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牵头创办的“中华医道”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从这里起步。大会涉及主题从阴阳、五行、气、经络到五运六气,现已举办五届,集结百余位海内外中医药专家学者探寻中医理论源流,提供跨领域、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成果。

溯本求源,振兴中医使命重大

《中医学原理通论》一书于2022年面向大众,在编撰时,五运六气理论要不要纳入其中引起了不小争议。作为编者之一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杨威提出,五运六气规律和四季节律一样是反映生命周期的重要理论,如果缺失会非常可惜。在时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等主编的努力下,最终将这部分内容保留在书中。

11月26日,第五届“中华医道”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杨威现场分享了这个故事,在场专家学者无不动容,一些中医学说因晦涩深奥而被拦在理论研究的“大门”外,是多么令人痛心。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和理论源泉,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的基础,吸收了秦汉以前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的重要成果。而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其却被认为是没有研究前途的领域,不少专家认为中医没必要科学解读,只是经验之学,渐渐的,对中医理论探究必要性的分歧越来越大。

“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所总结的中医理论具有科学内涵,是治病救人的宝贵财富。但对中医核心理论许多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何体现精髓是亟待我们去完成的任务。”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说,他奋斗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线,深刻认识到中医理论研究是夯实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重要根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复兴中医必须重振理论。”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会长张力军多年来深耕广东省医改工作,实践中他感受到,想要实现全民健康必须依靠中医药的智慧。2017年,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成立,第二年紧接着就发起中医理论探源工作。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当即启程北上,邀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作为指导单位,几方一拍即合,决定通过学术会议这个载体,深入挖掘中医基础理论之基础、源头之源头。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炳忻1995年起从事香山科学会议学术组织工作,这一年,他在会上认认真真听完了中医界专家关于中医药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的探讨,就此开启和中医药的缘分。他不断向各位中医大家请教,还和国医大师邓铁涛成为“忘年交”,他坦言:“我觉得自己有着一份民族情怀,振兴中医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于是,他义不容辞地担任起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组委会共同主席和秘书长的责任,为大会组织策划奔走。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在主要发起人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和医疗机构参与到理论探源的行列中,大家对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达成共识——这不仅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的迫切要求,能进一步激发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内在动力。

学科交叉,现代语境解释中医

三阴三阳有着天文定义?音律频率与五行有什么关系?经脉流注还有六律表达?

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生态、哲学、计算机……许多看似不搭边的学科,背后可以挖掘出和中医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接纳现代科学,到拥抱其他学科,跨领域、跨学科是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的特点。中医理论是探究天人关系的,跨学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的解读。

“我从小学理工科的,但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有十多年的时间,我一直很苦恼,如何把这两套语言体系衔接起来。”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兆学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出身,他想要找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合理性,直到锁定了中医这个切入点,对《黄帝内经》研究了近十年。

色脉合参,气色是一种光线反射,光是电磁波;脉是心脏血管的波动,可以从波的视角诠释。陈兆学阐释,在生物医学的视角下,波产生结构对称的音流图和古音律能产生关联,如此一来,中医理论中能挖掘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只是中医理论和现代认知模式差异太大,是不同的语言。”陈兆学说。

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肖军则巧妙地用电脑语言举例。中医如果是一个软件,不同的流派、方法是应用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是做系统,天文学等理论的介入是提升系统,“像手机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系统,应用软件往哪里安装呢?”他说。

肖军自2015年起开始研究中医,探寻《黄帝内经》中的古天文学,“我们现在讲天人合一好像是一种理念,而我觉得它是一种方法,古人这样把天体的运行和人的活动对应起来。”他认为中医理论有着天文学基础,特别是五运六气系统,内嵌的是一套天文模型。

“阴阳五行”发源于太极图与古天文历法;七衡六间图、周易复卦中“七日来复”和《黄帝内经》“天之道六六节”直接相关;“十干化五运”和“十二支化六气”理论其中所隐含术数规律与五音、十二律有关联;经脉流注是在“卫气”“营血”推动下的六律表达……跨学科研究将中医理论探源的根基向更深探入。

百家争鸣,碰撞出学术花火

“气的思想”是第三届会议的主题,在那次会议的讨论环节上,专家学者们讨论热烈,中西方世界观、自然观的冲突“甚嚣尘上”,气氛激烈。

“我们是开‘真’会,大家的发言都停不下来。”回忆起第三届会议的场景,杨炳忻表示,这样的会风继承了当年香山科学会议的特点,学术讨论“剑拔弩张”,观点陈述直抒胸臆丝毫不拖沓。

“看出来参会的学者都很用心,凡争论都是用心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马晓彤说,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环境来共同探讨问题,正本清源,形成共识。“这个会不是随便开一开的,是要认真地把问题弄明白,或者直接把问题抛出来。”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贺信的精神,探历史的源、寻文化的根,成为这次探源会的突出亮点。在第五届会议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指出: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人讨论天人相应关系及如何通过天人合一达到健康的理论,其产生的源头在中华文明的“三皇五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周期节律的把握,是炎黄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开阖枢是五运六气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他参加了四届大会,切身体会到会议的中心特点是不断探源中医理论和文化精髓,专家们百家争鸣,真正能碰撞出学术的花火。

“我们邀请的专家有搞临床的、有理论研究的,有官方的也有民间高手。”张力军介绍,会议另一大特点是与会专家融合跨界,讨论才能足够充分。澳门中医研究会会长郑陶虽然是西医出身,但十分热爱中医,“承认我们对中医理论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才能搞清楚中医理论”。拥有中西医知识体系的他清楚现在的争论来源于业内同道的思维方式差异,他倡导用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思维方式认识和解决所有问题。马晓彤则提出,跟系统观念接近的学科更适合与中医理论融合与碰撞。

争鸣是为了更好的达成共识,逐步建立中医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有坚实的文化基本理论作支撑。只有找回了理论的源头,中医的守正和传承才能走上正道、不走样。”杨炳忻坚定地说。

“自信还没有建立好,所以这个会要继续办下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金世明对大会未来充满干劲,他透露,后续会议主题将结合当下实际和业内热点,充分讨论后确定。据悉,每届会议根据专家学者的征稿情况已整理出主题文集,而更完善的会议学术成果正在进一步整理中,最终将通过丛书出版、微纪录片、专访视频等多种形式与大众见面。

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学术会议致力于把中医原貌找出来、精华传下去,让中医药精髓不会失传、不会滑坡,打造中医药理论学术高地,杨炳忻十分笃定地说:“人类健康的真理就在中医药手里。”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杏林四君子(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出版:光明中医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3-8914      CN11-1592/R
名誉主任委员:邓铁涛  社长:范竹雯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李杨      副社长:郑绍明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电局   邮发代号:82-525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代号:BM4470


微信公众号
技术支持: 北京跨界鱼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