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

首页 >> 新闻动态 >> 让中医药“非遗”明珠更璀璨
详细内容

让中医药“非遗”明珠更璀璨

闻香识药,“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展示……央视一套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上,各项中医药非遗技艺让观众纷纷表示被中医国粹“惊呆了”!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中医药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医药非遗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中华医藏》编纂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深入实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活态传承进一步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线,中医药非遗数据库建立,传播弘扬打开新局面,学术交流日益繁荣,“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中医药非遗传承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与生机。

绽光芒:中医药非遗成果显著

近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主办的“新时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展”新上线19个项目,目前共展出75个项目。展出项目包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正骨疗法”“传统中医药文化”以及“藏医药”“蒙医药”“回族医药”“彝医药”等。通过电脑或手机访问线上展馆,即可获得沉浸式观展体验。截至目前,共有68.24万人线上观展。

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201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传统医药类项目23项(少数民族医药项目13项),涉及182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少数民族医药项目涉及4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表示,中医药非遗是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艺、思想、精神、标准、制度、世界观的广泛集成,是中华传统医学知识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技术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近年来,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让中医药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光彩。

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的“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石学敏说:“要把‘中医针灸’传承好、继承好,让这一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中医技艺,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

继“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2011年,《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2018年、2020年,“藏医药浴法”“太极拳”分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想让‘藏医药浴法’走出雪域高原,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藏医药浴法”代表性传承人李先加表示。“‘藏医药浴法’作为藏医药的代表,能够顺利进入名录,不仅体现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医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更对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等系列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曹洪欣说。

传下去:政策支持中医药非遗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2023年印发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乘着政策的东风,进一步推进保护发展中医药非遗有了更有力的支撑。

部分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均包含支持中医药非遗保护发展相关内容。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陕西省医史文献、中医古籍研究利用和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建立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化图书档案。

海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类别中单独设置传统医药类,鼓励民族和民间医药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做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推荐、申报、评选工作,推进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和传承。

这些政策措施颁布实施,极大推动了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为更好地传承利用中医药非遗成果开辟了新局面。

在政策引领下,各地还建立健全了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专门制度,明确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传承人开展整理立档、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同时,各地建立了传承人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中医药非遗的传承延续。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外,各地还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例如,通过数字化建档和建立知识库及检索库,将中医药非遗的各类知识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承,使更多的医师及患者能够共享信息、推广应用。

活起来:弘扬中医药非遗当代价值

随着中医药非遗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医药非遗的活力进一步激发。为了提升中医药非遗在基层的普及率,各地积极推动中医药非遗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中医药非遗项目义诊体验、中医药非遗小镇、中医药非遗特色展区等活动,让中医药非遗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健康美好生活增光添彩。

在今年2月20~25日举办的“擦亮医药品牌——岭南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推广周”之“针灸义诊体验周”活动中,市民游客在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争相体验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及其团队带来的神奇针法。“一点也不痛!”一名患有颈椎病的市民只扎了2针,颈项疼痛大幅缓解,转颈灵活。“实在太神奇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在场的市民游客对岭南陈氏针法的疗效赞叹不已。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六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上,本草香囊、戥子称药、非遗搓丸、药碾体验、本草扎染、养生武术六个中医药非遗技法体验区让参观者“潮玩”中医药。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是浙江省义乌市的一张金名片,历经600多年传承,经久不衰。2021年,“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义乌市开展数百场“小小丹溪传非遗”“国娃学国医”等研学活动;开展“望闻问切”非遗体验活动,打造“丹溪千里 国医万达”中医药蒲公英课堂等非遗展示、专家讲座、非遗研学、公益课堂活动近百场。

在“津门故里”天津古文化街,升级改造后的津药达任堂,成为了集中医药文化展览、非遗技艺展示、产品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展馆。

各地还加强了对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挖掘验证工作,在现有各级中医药非遗项目中遴选出一批具有“简便验廉”特征、符合地方民众需求的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同时,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医药非遗跨区域传播,与地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引进少数民族医药非遗技术或创办相关科室。

“发展中医药非遗要注意保护根基,发掘精华是重点,转化利用是动力。”曹洪欣建议,要推进中医药非遗与旅游养生养老深度融合,促进养生旅游转型升级。推进中医药非遗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要充分发挥优势人才作用,积极推进中医药非遗和文旅融合走向国际,做大做强,为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需求、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曹洪欣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团结奋进,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广泛传播,为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与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协办:杏林四君子(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出版:光明中医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3-8914      CN11-1592/R
名誉主任委员:邓铁涛  社长:范竹雯  主编:杨建宇
副主编:李杨      副社长:郑绍明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电局   邮发代号:82-525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代号:BM4470


微信公众号
技术支持: 北京跨界鱼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