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透过中医气功之窗洞见中医药文化
详细内容

透过中医气功之窗洞见中医药文化

文化润物细无声,如中医气功一般,蕴气其中却无影无形,只有练功之人,深吸一口气,感悟“天人合一”精神之髓,体会经脉活络通畅之感,才能领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其中的中医气功是触摸中华文化核心的一条捷径,天地之大,透过中医气功之窗,方能洞见中医药文化,感受洗涤心灵的力量与震撼。近日,中医气功科普及宣传推广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医气功文化,展开深度讨论。

中医气功闪烁传统文化智慧光芒

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医气功,承载着古人对生命、健康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智慧,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行气玉佩铭》,现藏天津博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黄帝内经》中《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到的“导引按跷”,散布于各篇章的“精气神”“经脉”等理论概念,也都是中医气功的重要内容,并处处可见。

“中国所有学问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即人与天合。”会上,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指出,“天人合一”所体现的一个层面是人与天在“生命之气”上的相合,这典型就体现在中医气功领域。而这种“天人合一”仅靠理性思辨的“知”是难以达成的,更需要靠自我修炼的“行”,靠日积月累的持久工夫,才有可能达成。因此,中医气功正可看为中医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新华社音视频部原纪委书记宣明东指出,中医气功深刻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应当重视对中医气功哲学、文化属性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的用现代科学的范式来定义它、规范它。

“我们在练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还强调精神层面的修养和提升。”宣明东指出,如今,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五行掌》等中医功法为大众喜闻乐见,每当清晨,都能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体会气息的升降浮沉,这都体现中医气功的修炼方法,练功之人也会随着日积月累的积淀,感受用意念统帅“气”的生命状态。

现下,时代的发展与实践证明,中医气功的养生功能与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重视,中医气功正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健康价值和文化魅力。

“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设备和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对中医气功这一中国古代科学瑰宝进行系统阐发。”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中伟表示,中医气功普及宣传推广应该用新思路、新方法,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形成新成果,提升新境界。

气功文化是大众走进中医药世界的“敲门砖”

作为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中医气功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健康维护与疾病防治技术。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传统认知里,气是生命运转之根本,“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气功通过特定的调身、调息、调心之法,实现对人体 “精气神” 的涵养与调和。这份对生命内在气机的精妙把控,彰显着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生命观与康养智慧,是吸引大众走进中医药世界的“敲门砖”。

“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医药领域,气功和汤药、针灸、按摩等方式,都是以调气的方式,确保身体经络气血的畅通。”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长、全国名中医高思华表示,但只有气功,是唯一不借助于外力,而依靠自身修炼,并直接作用于“气”,从而调动自身的气机,实现自身经络的通畅、保障身心的持久健康和最佳的生命状态。“这是中医药世界唯一的主动运动。”

因此,千百年来,气功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医气功印象深刻的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说, “我们更应该珍惜它,并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医气功。”

在现代社会健康语境下,中医气功正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强劲动力。它让许多深陷于疲劳、焦虑、“三高” 等亚健康与慢性病困扰的人们,可以从气功练习中收获健康福祉,又引领他们主动探寻背后蕴含的中医药理论根基。

“这样就能激发起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求知欲与认同感,以个体健康实践为火种,形成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燎原之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副总编辑王君平表示。

可以说,集医、儒、释、道、武各家精华的中医气功,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阶段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健康促进有积极意义。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医气功的践行者与爱好者日益广泛,遍及各个年龄段社会群体。

中医气功成为世界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曾经,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导致一些民众对中医气功缺乏正确认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中国与中医药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表示,在中医气功普及仍存在一定舆情困境的情况下,面向大众进行高效的气功科普传播,是气功广泛普及的前提。

近年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成为推广中医气功文化的坚强阵地。截至2024年11月,学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等平台粉丝总量已近5万人,公众号累计发布文章近1300余篇,累计发布视频近2千个,近一年播放量近10万次。学会还陆续出版了《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第一辑和第二辑,广受欢迎;推荐的功法五行掌、武术养生课堂六字诀、八段锦等在“学习强国”平台阅读量近300万。

“我们一直注重突出中医气功的四种价值,即治病防病、养生康复的医疗价值,自强厚德、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传承文明、坚定自信的文化价值,低本高效、节约经费的经济价值。”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我国中医气功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通过进一步加强话语议程设置,突破既有的评价定势,抢占舆论主渠道,消除偏见和误解,增强国际国内的深度认同。”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国峰说。

因此,对于如何推广中医气功“破圈”“走出去”,王淑军建议,要注重突出中医养生气功的概念,重点面向老年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可优先推广最基础的“站桩功”和最为大家熟知的“八段锦”,并鼓励中医气功功法“申遗”。

张海波介绍,中医气功事业在不断蓬勃发展。在院校教育中,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气功被纳入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好领悟经络运行的奇妙,深化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从抽象理论迈向具象感知,夯实专业根基,气功为中医药文化教育传承注入鲜活动力;中医药养生理念随气功普及走进千家万户,打破了知识壁垒,培育起民众热爱中医药文化的土壤,吸引更多有志者投身传承行列。

不仅如此,气功凭借独特魅力,还搭建起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气功以其富含东方哲学韵味、注重身心统一的修炼方式,成为世界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绝佳窗口,从而拓展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半径,打破文化隔阂,促使中医药在世界舞台绽放华彩。如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北戴河)、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在气功对外交流方面工作有声有色,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相信未来,中医气功在国民身心状态调整、进入天人合一境界方面,会有更深层次的贡献、更大程度的作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刘天君说。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光明中医杂志社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3-8914      CN11-1592/R
名誉主任委员:孙光荣 唐祖宣 李佃贵

国内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电局   邮发代号:82-525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代号:BM4470


微信公众号
seo seo